瑜珈練習如何幫助預防『肌少症』

作者:James張正榮
簡歷:葆體瑜珈師資培訓教育資深老師、YA瑜珈聯盟E-RYT500資深瑜珈師資認證資格、葆體瑜珈與印度Kaivalyadhama瑜珈學院合辦古典哈達師資培訓合格 呂啟仲老師脈輪泛音與頌缽療癒工作坊。
專長:將現代生理解剖學及筋膜系統運用於體位法、淨化法和生命能呼吸法等教學、瑜珈哲學、梵唱、靜坐引導。

肌少症(肌肉減少症(Sarcopenia))指的是肌肉(尤其是骨骼肌)在質量、品質和強度上隨著年齡或不活動,造成肌肉力量與協調性功能的失去。
肌少症會因為年紀增長而自然發生,但也會因為營養缺乏、缺乏運動而發生,也可能因為一些身體器官系統的急、慢性疾病,而加速肌少症的發生。肌肉質與量的減少是身體發生問題的警訊,肌少症容易引起體力衰弱、身體功能的減退、抵抗力降低;因此,在身體器官系統生病的時候會產生更多的併發症,並且產生更多的連帶疾病。為了預防與治療肌少症,目前有效的方法是適當的營養攝取與適度的運動。

「肌少症」是老年失能的兇手,特徵是持續且全身普遍的骨骼肌重量及功能減少,伴隨可能導致行動能力下降、跌倒風險增加,以及生活質量的顯著降低,甚至是生活無法自理以及死亡風險增加。人體骨骼肌肉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減少,年過40,肌肉量會以每十年減少8%的速度流失;70歲後則以每十年減少15%的速度加速流失。
原因
肌肉減少症的原因通常是多方面的,包括:
* 活動量減少: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會加速肌肉的減少。
* 年齡增長:隨著年齡的增長,肌肉質量自然減少。
* 營養不良:特別是蛋白質攝取不足。
* 慢性疾病:例如糖尿病、心臟病等。
症狀
肌肉減少症的主要症狀包括:
* 肌肉質量減少與肌肉力量下降
* 行動能力降低並且容易疲勞
* 平衡感和協調能力減弱
* 跌倒和骨折的風險增加
預防之道
由於高齡且肌少症患者,除了肌肉質量與功能的減退,常並發肺活量下降、日常生活活動功能損失,因此「阻力運動」、「有氧運動」、「柔軟度運動」及「呼吸訓練」等四者必須兼顧;若另有容易跌倒傾向,則必須加入「平衡運動」。
所以,透過瑜珈的練習的以下特點,則有助於預防肌少症較全面性的協助:

  1. 增強肌肉力量:許多瑜珈姿勢需要使用自身體重來支撐和穩定身體,這有助於增強肌肉力量。例如,板式、船式和下犬式等動作都能有效鍛鍊多個肌肉群。
  2. 改善平衡和協調:瑜珈中的平衡動作能幫助改善平衡和協調性,這對於老年人特別重要,可以降低跌倒的風險。
  3. 增加柔韌性:瑜珈的多數伸展動作有助於保持肌肉的柔韌性和靈活性,這對於保持日常活動的能力很重要。
  4. 強化呼吸系統:瑜珈的呼吸控制法練習,可以充分的活動到呼吸相關的肌群,強化肺部功能,提升肺活量,讓身心充滿活力。
  5. 促進骨密度:某些站姿瑜珈動作能夠增加骨密度,這對於預防骨質疏鬆和相關的骨折風險很有幫助。
  6. 提升心理健康:瑜珈練習的梵唱、靜坐、冥想有助於減少壓力和焦慮,改善心理健康,這對於整體健康和維持活動能力也有積極影響。

除了可以保持規律的瑜珈練習外,全方位的運動計劃,加上健康的飲食習慣,保持積極的生活態度和定期的健康檢查,才是有效預防和管理肌少症的關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