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李韋姍
簡歷:諮商心理師、YA瑜珈聯盟RYT500合格瑜珈師資、葆體瑜珈與印度Kaivalyadhama 瑜珈學院合辦古典哈達師資培訓合格
現職:吾心基金會諮商心理師、黃雅芬兒童心智診所諮商心理師、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兼任心理師
專長:青少年/成人心理諮商、家庭會談、身心覺察/瑜伽教學
學習心理學、從事心理諮商工作多年,遇到困境時去找心理師聊聊,對我是很很自然的事!因緣際會投入瑜珈師資訓練,最大目標不是為了斜槓,而是在某一段時間裡的瑜珈練習,遇到了也是葆體師訓畢業的Anita老師,她的引導讓我深刻體驗到「一堂有品質的瑜珈練習,它的效果不亞於心理諮商!」
這對我是很大的震憾和感動!
原來,我在晤談室裡的工作,可以透過其他形式被傳逹、被經驗!
原來,我在工作裡的信念,人要能保持覺知、學習為自己做出合適的選擇並為此負責,有其他的知識體系與我相呼應!
心理師的工作是在晤談過程中協助個案釐清他的困難、需求和期待,這當中可能有其內在矛盾衝突,也可能伴隨與他人互動上的壓力,而個案的身心狀態也會與他的困境交互影響;心理師要陪伴個案去摸索出一條「讓生活能繼續、日子好過一些」的道路,鼓勵個案去進行探索和嘗試,同時引導他帶著覺知去觀照自己的狀態和改變,在來來回回的過程中,個案會慢慢地增加對自己的認識,認可自己的努力、也能接納當下的有限,同時擴展對外在世界的理解,面對壓力、衝突時可以有更多彈性和選擇。
這過程與瑜珈練習很相似,不是嗎?
我們帶著疲累的身心、已忙碌到無法思考的腦袋來到教室,我們只是想來放鬆,卻發現放鬆看似簡單卻不容易。
剛開始練習時身體總是不聽使喚,尤其很多動作不是日常的習慣,原本想放空的腦袋瞬間變得忙碌,聽老師口令又忍不住偷瞄旁邊的同學,可能還分心看時鐘何時下課,工作上持續新增的待辦事項不停亂入⋯⋯最後讓你回過神的也許是緊繃的腿後側,讓你意識到「原來我的身體好緊!」、「好累啊!」
像是帶著堅定信念的咒語,前方的老師總一再提醒「自然呼吸、不要憋氣」、「輕鬆的吸、緩慢的吐」、「把注意力帶到你的呼吸」,體位法的練習過程如同「動態的靜心」,漸漸地總是散亂忙碌的思緒,開始有了片刻的安靜,下背部仍有些緊繃,但呼吸的幫忙讓動作停留時不感到緊張、不耐煩或害怕,慢慢地身體變得柔軟些了,你也可能在下犬式發現手臂大腿更力有力量了,因為你開始懂得觀察和運用自己的身體,知道何時可以再多堅持一下下,何時要退回來休息,你的身體和呼吸它會帶領你,你讓自己有選擇,老師的口令示範、同學的表現都只是參考,不是拿來評價自己的標準答案。
呼吸是身體與心理的橋樑,身心不適會影響呼吸狀態,這是我們都有的經驗,但我們常常忘記平穩的呼吸可以緩和身心感受到的壓力。
在葆體的練習,呼吸是重要的。生命能呼吸控制法pranayama的教學,可以完整地透過呼吸練習、聲音共鳴感受到如何藉由調節呼吸穩定身心,即便是一般的瑜珈課程,老師在動作上循序漸進的引導,同時提醒呼吸和身體動作的關聯,練習感受身體活動的角度、肩頸、腹胸的活動對呼吸的影響。
這樣的過程在練習把注意力收回到自己身上,也是人們常聽到的「靜下心來⋯⋯」我們可能忘記了「靜心」的感覺是什麼?常常很忙亂、焦躁不耐的情緒瀰漫在生活裡,疲累、提不起勁更是常有的現象,為了讓生活如常運作,我們常常是忙著「反應」,沒有時間和心思上的餘裕去好好「回應」,於是生活陷入自己覺得討厭又逃離不了的惡性循環。
靜坐、冥想對安定思緒和情緒都很有助益,不熟悉的人可能會覺得這是酷刑或感受不到其中安靜的喜悅,其實可以先從身體活動開始,瑜珈體位法練習就是很好的「動態靜心」,依著不同體位法、活動的部位/角度不同,練習把注意力放在身體如何活動,動作停留時,目光的凝視點,即便只有5個呼吸的時間,就是在練習專注。
因此,瑜珈課程裡的體位法和呼吸練習,可以找回個人對身體的主控權、內心的安全感,我知道我可以做什麼、我知道我該休息了、我可以根據自己當下的需要作替代動作或使用輔具,我讓自己有選擇、有彈性,而非把自己囚禁在「不完美即失敗」的牢籠裡。這是經由安全、規律和持續的練習後,身心改變回饋給你的生活智慧。
經由信任、安全的諮商關係,個案願意將諮商歷程的經驗、發現在日常的生活裡去嘗試和運用,並且將嘗試過程中或順利或卡關的情形,再帶回到諮商關係中與心理師討論,這來來回回的過程會累積個人對自己的認識和信心,屬於個人的力量和智慧也顯現於此。
這些年不論是在心理諮商工作上的發現,或是自身在瑜珈練習的經驗,讓我十分確信:改變是由經驗帶動,真正的改變在生活裡。
經驗,需要去行動。帶著覺知去行動,你會感受到身體、情緒和想法的轉變,這就是經驗的力量!安全、規律和持續的瑜珈練習,可以帶來的轉變也是如此!
註:心理諮商與瑜珈練習對我個人有相輔相成的效果,它們同樣可以有益身心健康、可以助人,但仍是兩個不同領域的專業。建議若是生活面臨巨大改變或創傷,或是生活中的問題總是一再重複出現,對身心狀態、生活和人際造成困擾,這時可以透過心理諮商幫助自己釐清、重新站穩腳步。